日期:2025-10-09 16:41:28 标签: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052年夏天,汴京城内一座官邸静悄悄的。 府门紧闭,门前没有送行的宾客,也没有哀悼的亲族。 只有几个书吏在门外守着,低头不语。 屋里,一个老者刚刚咽气,身边没有权贵,没有高官。 他叫范仲淹。 可谁能想到,几天之后,皇帝下诏,亲书碑额“褒贤之碑”,让欧阳修撰写神道碑文,赐谥“文正”。
那时的人都明白,这不是寻常的谥号。 这是给他一生的回应。 可在他活着的时候,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 说起来,范仲淹这一生,从头到尾都不顺。 不是那种跌宕起伏的传奇,而是一点一点把自己熬出来的。 他生在吴县,四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家。
他从此改姓朱,名叫朱说。 少年时在寺庙里读书,穷得只能靠一锅稀粥过一天。 他自己说,那会儿一天只吃四块凝了皮的粥饼,白天两块,晚上两块,有时实在困了,就往脸上泼冷水。 某天,他在寺里挖老鼠洞,居然挖出一块石板,底下藏着一堆金银。 那年头,这种“天降横财”简直是活命的希望。 他愣了一下,直接把土填了回去,继续坐下看书。
这不是传说,是他亲笔写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的。 后来他考中进士,进了仕途。 可那会儿的宋朝,乙科进士地位不高。 他先在广德军干小官,又被派去泰州管盐仓。 那地方年年被海水倒灌,百姓苦得很。 他看着实在心疼,写了封奏章,越级向上级建议修堤防海。
这在当时就是找不痛快了。 没人管你是谁,越职就是大忌。 结果当然是被贬。 他母亲也在那时去世了。 他一边守孝,一边想是不是就此归隐。 但很快,有人找上门来。
应天府的知府蔡齐请他去书院讲学。 他说了一句:“既然能改一座书院的风气,也许也能改一朝的风气。” 他去了。 他在书院讲课不收束脩,亲自制定课程,整顿纪律。 没过多久,应天书院成了全国最受学子欢迎的地方。 那时候他才意识到,讲坛也可以是庙堂。
他写了一篇《上执政书》,一万多字,建议改革吏治、裁减冗员、安抚将帅。 宰相王曾看完后,虽然不太认同,但震惊于他的笔力和胆识。 于是,把他调进京,任命为秘阁校理。 说白了,这是个闲职。 但他终于得到了“说话”的资格。 进京不久,他做了一件事,差点把自己彻底送走。
当时宋仁宗还没亲政,刘太后临朝。 范仲淹在仁宗的寿宴前,公开上书,说皇帝不该拜太后,太后也该还政。 他的举荐人晏殊吓坏了,私下写信劝他别这么刚。 他直接回了一封《上晏资政书》,其中一句后来被很多人记了好久: “有益于社稷者,虽死无悔。” 太后震怒,他被贬到河中府当通判。
那地方偏远荒凉,可他还是一边治理地方,一边继续写奏章。 结果,几年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 仁宗把他调回京,任命为右司谏。 这回他是名正言顺的“敢说话的人”了。 可这人,说话也太不顾场合了。 某年,皇后郭氏和皇帝吵架,动了手。
仁宗一气之下要废后,宰相吕夷简支持,满朝没人敢劝。 他带着几个大臣跪在垂拱殿前,写折子、请面见,最后还当面怼了吕夷简一句:“废后乃私怒,非社稷之计。” 这话在史书上都留着。 结果当然是,再次被贬。 这时候,他年纪也不小了。 朋友们一个个升官,他却老在外头跑。
有一次他回老家,连范家人都不肯接待他。 他只得写奏请表,恢复原姓,改回“范仲淹”。 回归之后,他被调去西北。 那会儿西夏崛起,李元昊称帝,大宋边疆频频告急。 韩琦上书举荐他,说:“若非范仲淹,无可为帅者。” 他到边疆后,提出“筑城修寨、招抚异部、整顿军制”三策。
不打大仗,先稳住局面。 起初没人信,主战派讽刺他“儒生误国”。 没多久,一场好水川之战北宋惨败,主战派哑口无言。 他趁势推进改革,推举狄青、种世衡、杨文广等将领,重新布防,修筑数十座边城。 西北终于稳住了。 等他回京,再次被任命重职,主持庆历新政。
他把多年在边疆和地方的经验,化成一条条实打实的改革措施。 十项建议,触动了整个官僚体系的根基。 也因此,他又一次成了箭靶。 一封封弹劾状飞进宫中,说他朋党、结私、扰民。 他被迫离职,调任邓州。 那年他五十八岁。
他没有生气,也没躲起来。 他在邓州开了花洲书院,继续教书育人。 他把自己的全部田产和俸禄拿出来,设立义庄、义田、义学。 那些当年把他赶出家门的族人,后来都靠这份义庄活了下来。 那段时间,有个朋友给他写信,是滕宗谅。 他当时在岳州做知州,重修了岳阳楼,寄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想请他写篇文章。
他没多说,写了一篇《岳阳楼记》。 短短几百字,传了千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句话后来被无数人挂在嘴上。 可真正写出这句话的人,那会儿在邓州,病得已经爬不起来了。 临终前,他写了份《遗表》,一句私事都没提,全是国家大事。
连丧葬都自己安排妥当,不许铺张。
宋仁宗听说他去世,沉默了很久。
亲自写了碑额,用了“文正”这个谥号。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别人。
参考资料: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欧阳修,《新五代史·范仲淹传》
胡适,《范文正公年谱》,中华书局,1936年
李一氓,《范仲淹评传》,人民出版社,1980年